寒假是学生开展校外补课的高峰期,不少家长已提前开始筹划孩子的假期课程。据北京晚报报道,武女士为了让两个女儿能学好英语,今年寒假计划将孩子送到国外,体验近些年颇为流行的“游学”。不少家长也像武女士一样为给孩子补习英语,将国内补课班转战海外游学班。
据国内主要旅游预订平台之一驴妈妈旅游网信息显示,2020年寒假游学预订增幅高于其他亲子产品,并且从出游人群看,7岁至15岁的孩子占比超六成,教育内容占比五成至八成。携程旅行网大数据显示,今年寒假研学旅游预计比去年同期增长80%以上。以武女士为代表的海外游学群体就是其中的旅游消费主流群体。
为何转战海外“游学班”
而家长们开始将孩子“补课”的战场转战国外,这其实与近几年国内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趋严有着一定的联系。从2018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寒假英语培训课程,对规范校外线下培训机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继而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促进校外线上培训机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外负担。日前,教育部又重申校外培训机构应当明确的四条规则“红线”,令校外培训步入“严冬”。
但规范化的校外培训难以满足家长“赢在起跑线”的需求,上有政策之下,家长们也另寻他路,“游学班”便成为迂回对策之选,因而当下火热的游学市场成为他们转移“补课”的目标之一。
在家长需求的刺激下,“游学班”刚需局面显现。有数据显示,未来几年,不断增长的适龄青少年人口将为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需求,预计2019年之后,我国3岁至16岁人群规模将持续增长,整体规模将保持在2.3亿人以上。据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125亿元,人均消费达到3117 元/次。
游而不学,物低所值
如今,随意在一家在线旅游网站或是培训机构搜索“游学”,基本都有上百条产品,类型包括海外K12插班、国际语言课堂、本土主题营地等多种类型,令人眼花缭乱。
事实上,据图解教育分析,庞大的市场需求之下,众多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游学机构乃至个人团体纷纷涌入 “切分蛋糕”,很多海外游学产品和服务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游而不学”等问题不时受到诟病。
对于这样的现象,武女士也深有“千里迢迢跑到国外,钱花了,什么也没学到”的体会。
第一次游学
据武女士反映,第一次去泰国“游学”时,她为两个女儿选择了为期一周的课程。看大象、摸海豚、玩冲浪、尝泰餐,每天的行程安排得丰富多彩,但只有一天安排了到国际学校参观,体验了一节“全英语环境”的外语课。
失败经验一
武女士发现,“游学班”里几乎全是中国孩子,大家彼此交流说的也是中文,感觉不过是换个地方上了一节英语课。而所谓“游学”,也仅仅是和旅游团一样到处观光。
第二次游学
第二次再去“游学”寒假英语培训课程,武女士特意挑选了一家“纯学习”型的国际学校。谁想到,“纯学习”型国际学校对孩子的外语能力要求较高,老师在课堂上大段大段“飙英文”。
失败经验二
武女士反映寒假英语培训课程:寒假远赴海外游学“补课”,学到什么了?,孩子坐在底下完全听不懂,很快便对“游学”产生了抵触情绪。
久病成医,家长提供消费选择经验
总结前几次“游学”的失败经验,她发现,“游学”虽有益处,但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外语能力和性格特点来挑选适合的课程。比如,外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就以互动式的游玩课程为主;性格内向的孩子,最好能够和相熟的兄弟姐妹或是朋友一起结伴报名。
对此,专注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心理咨询师尹建民也认为,家长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各自的特质,选择适合的课程,兼顾知识性和娱乐性。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寒假英语培训课程,心智健康更重要。
直说观点
总而言之,眼下的游学,不仅承载着人们对远方的憧憬,还是人们对学习过程和品质有更高层次追求的表现。但游学本身承载不了家长们过多过高的期待,对家长而言,给孩子报名游学团的关注点不应仅仅聚焦在“起跑线上”,而缺乏对孩子整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开发规划。“游学班”不仅仅是“海外补课”,其价值远远超过“补课”,应得以更宽泛的认识和选择,其目的也应该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