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产物。发展高质量的民族高校慕课,是数字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大学生慕课学习意愿的实证调查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发放《慕课应用现状调研问卷》,对西南民族大学23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实证调查大学英语慕课平台,了解大学生对慕课的感知程度与学习意愿。
对慕课的知晓程度。94.5%的受访者知道慕课。这些学生了解慕课的渠道依次是人际传播、手机、网页、新闻媒体。
观看慕课的目的。72.7%的受访者表示大学英语慕课平台:探索民族高校慕课发展路径,观看慕课首要目的是开拓视野;54.5%的受访者想通过观看慕课学习专业知识;有部分受访者观看慕课是为了休闲娱乐;还有小部分受访者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
观看慕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0%的受访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坚持学习一门完整课程;38.1%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对课程内容的交流;32.7%的受访者认为缺乏自己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20%的受访者认为课程内容太难。由于部分慕课使用英语教学,7%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语言障碍。
对慕课的建议。65.4%的受访者观看慕课后,希望幕课发布者能推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延伸读物;61.8%的受访者希望能提供课件下载(包括习题和试卷下载)的服务;52.7%的受访者希望得到在线交流的机会和平台;50.9%的受访者希望能推荐授课教师的其他课程;41.8%的受访者希望能提供个人在线笔记,以便进一步对比学习。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大学生有较强的慕课学习兴趣,会自发利用慕课资源进行学习;其次,大学生对慕课认可度高,认为慕课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成为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此外大学英语慕课平台,大学生的慕课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系统指导,部分大学生缺乏慕课学习规划,也缺乏慕课学习时间保障。
推动民族高校慕课建设
2014年以来,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我国慕课平台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民族类高校课程联盟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该联盟旨在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民族类高校教育现代化,以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教学新模式为主要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民族高校需结合有益经验和当前需求,进一步探索慕课发展路径。
全面研究慕课的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首先,对慕课发展的世界趋势与中国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找出基本规律。其次,研究民族高校慕课的特点。民族高校需要立足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深入研究授课内容、传播渠道、课程效果等。
对民族高校慕课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类是高等教育体系内资源。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可挖掘利用民族研究院、民族语言文字文献馆等资源。第二类是校外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慕课平台,如中国政府网、中国民族宗教网等网站是传播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重要的民族知识教学资源库。
制定民族高校慕课发展规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民族高校慕课的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建议,制定民族高校特色慕课清单,优先将一些基础较好的课程,如校级精品课程,发展成为慕课。
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对象,明确民族高校慕课服务对象为校内大学生群体和校外民族文化爱好者群体。校内大学生是民族高校慕课发展的基础用户,是核心;校外民族文化爱好者是数量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民族高校慕课学习可探索高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引入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社会对民族高校慕课的认同。
此外,还需要提升民族文化专家的数字化意识,推动民族高校慕课市场化运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本文系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彝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发展研究”(项目号2017ZDY01)阶段性成果。】